“互联网精准营销下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0-09-29 09:12 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

9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京举办“互联网精准营销下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何桂立主持,中国广告协会互联网广告委员会秘书长霍焰、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广告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常务委员朱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治国、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审查部技术总监何延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数据安全研究部副主任陈湉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京东、小米、绿盟等相关企业代表参与了研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何桂立介绍了会议背景。他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各类数据迅猛增长、海量聚集,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数据的海量增长推动了互联网营销模式逐步从粗放转向精准,大大提升了广告投放的效率。与此同时,数据的快速汇聚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严峻考验。如何在促进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如何平衡好挖掘数据价值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关系,是每个互联网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进入5G时代,数字资产即将成为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力量,企业合规使用数据,把握好数据使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度”至关重要。

中国广告协会互联网广告委员会秘书长霍焰指出,互联网精准广告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互联网广告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能力提升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精准广告,通过落地一些措施,既让用户享受到个性化服务,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在保障消费者隐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广告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常务委员朱巍指出,精准营销和精准诈骗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法律层面来讲,“通过手机监听用户实现广告精准推送”的舆论传闻不可思议,利用手机APP监听用户推送广告这种行为会让企业承受巨大的法律风险,不仅在民事上构成侵权行为,还将承担触犯侵害个人信息的刑事责任。从法律风险角度,APP不太可能通过监听来做精准广告。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治国指出,精准营销是大数据时代演进的营销模式,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服务提供者来说都是双赢的。但精准营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误解,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上用户对APP的普遍长期使用,偶尔巧合的情形就容易放大成“窃听”的错觉。因此,精准营销要继续做好用户的授权选择和数据的合规使用,来消除用户误解,进一步提升用户隐私受保护的体验。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审查部技术总监何延哲指出,四部委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在对app多批次检测中尚未发现app有“窃听”行为,但在技术实现上是有一定可能性的,行业应加强防范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把握好“度”,让用户更放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数据安全研究部副主任陈湉指出,所谓APP通过“窃听”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基本不可行。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通过私自调用权限、侧信道攻击还原语音数据等方式“窃听”用户的行为存在较高技术门槛。首先,最新版本手机操作系统均对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调用采取了限制措施;其次,通过手机中的传感器获取、还原语音数据,过程中涉及深度学习模型的建立、训练,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难以实现。

会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京东、小米、绿盟等相关企业代表均表示,企业自身不存在APP“窃听”行为。从法律风险上,目前各监管部门对APP收集个人信息启动多轮专项检查,对麦克风相机权限、通信录权限、位置权限都有明确的授权要求,企业违规风险太高;从技术难度上,操作系统对敏感权限的管控和记录,持续录音所导致的耗电量、流量突增很容易被发现,海量语音分析处理并与文字精准适配,技术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准确率差,不具有经济效益。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何桂立总结会议并指出,在听取了各界专家和企业的深入研讨可以判断,通过APP偷听用户录音实现广告精准推送从技术上实现难度很大,行业和社会对此应有理性的认识。互联网广告营销不断提升对用户精准推送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建设和实施。协会将会同产业各方继续一道努力,引导推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页 第二页 继续阅读